首 页
医院概况
基本简介
医院文化
科室导航
门诊部门
五官科门诊
中医科门诊
肿瘤科门诊
专家风采
专家成员
新闻公告
最新动态
医院公告
活动通知
健康科普
其他公告
党建园地
党建园地
就医指南
预约挂号
门诊指南
急诊指南
住院指南
体检指南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新闻公告
最新动态
医院公告
活动通知
健康科普
其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丨世界心脏日 秋风瑟瑟寒气生 护心养心防心病
浏览量: 发布时间: 2024-09-02
,时长
02:44
【世界心脏日(9.29)】
秋风瑟瑟寒气生,护心养心防心病
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昼短夜长,昼夜温差逐渐加大,随着气温下降,人的阳气开始收敛,新陈代谢减缓,血液循环易受影响,血管遇冷收缩,甚至痉挛,血压升高,高血压、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疾病随之产生,还易出现失眠、头晕、心慌、胸闷等全身不适。中医理论认为,秋季主“收”,与肺相应,而心作为“君主之官”,其火性易被肺金所制约。若调养失宜,可导致心血瘀阻,进而诱发或加剧心脏病。秋季护心养心尤为关键,需通过综合调养以有效预防“心病”的发生。
一、顺应秋息,充足安眠养心脏
人在睡眠时,活动降至最低,各器官活动减缓,能量消耗减少,身体机能在夜晚得到恢复调整。中医强调,秋季养生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天黑即眠,鸡鸣即起,顺应阳气收敛、阴气上升的规律。早卧有助于阳气内敛,而早起可使心肺之气舒展,避免收敛过度,维持身体阴阳平衡。
二、温差防护,防寒保暖避心病
秋季作为夏冬之间的过渡,天气多变,温差较大,随身携带外套是个明智之举,以便随时应对气温变化。
针对“春捂秋冻”的观念,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谨慎对待。寒冷可能引起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影响心脏供血,导致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甚至威胁生命。因此,不宜盲目追求“秋冻”,特别是老年群体,应根据气温变化和自身感受,灵活调整衣物,保持身体温暖。
三、温润饮食,滋养身体强心脏
秋季天气干燥,人体津液不足,容易出现口干、咽干、咳嗽、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秋季饮食调养,应侧重温润滋补,旨在滋养身心,强化心脏功能。可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食物的摄入,如鱼类、瘦肉、豆制品、新鲜蔬果等,避免过量的辛辣、油腻及生冷食物,以防损伤脾胃,间接影响心脏健康。
日常饮食中,可少量多次饮水,适量食用梨、柚子等具有润燥功效的水果,以预防秋燥带来的不适。此外,结合中医食疗理念,可选用蜂蜜、甘蔗、莲藕、马蹄、百合、山药具有养阴润燥、养心安神、健脾益胃的食材,调节身体机能,养护心脏。
四、和缓运动,促进循环健体魄
秋高气爽,正是进行户外运动的好时节。可进行慢跑、骑车、登山、太极拳等活动,既能调养肺气,改善呼吸功能,又能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对寒冷刺激的抵抗力。中医理论认为“
心主血脉
”,适量运动能促进心脏跳动,为全身提供充足血液,但需注意的是,运动时避免出汗过多,以防阳气外泄,阴液损耗。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更应注重运动的安全性,避免剧烈运动带来的风险。
五、舒缓心情,调节压力护心脏
秋季抑郁、焦虑等悲观情绪多发,精神调养尤为重要。中医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即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让身体内的真气自然运行,从而达到养心安神的效果。
人们应顺应秋季特点,以“收”为要,追求心神宁静,减少肃杀之气对身体的负面影响,可选择阅读、书法、绘画、音乐等宁心安神的文体活动来改善心情,或赏花品茗,或湖边垂钓,或登高望远,皆可开阔心胸,排遣情思,转移焦虑情绪。
六、中医养心,安神定志守健康
中医认为“
心主神明
”,强调情志波动对心脏的直接影响。中医传统疗法针灸、推拿、拔罐等,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缓解身心压力与疲惫,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舒缓紧张情绪,还能促进身体机能的平衡与恢复;配合滋养心脏、安神定志的酸枣仁、远志、
合欢皮
、茯神等中药,针药结合,更可守护健康。
秋季护心至关重要。通过顺应秋息、温差防护、温润饮食、和缓运动、舒缓心情、中医调养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心病”的发生,守护心脏健康,享受秋高气爽的美好时光。(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指导)
就医指南
预约挂号
门诊指南
急诊指南
住院指南
体检指南